|
公安微信:被网贷透支的青春,但若碰上这件事,不止被透支,直接被KO! |
|
事情还要回顾到10年前,李甲只身从中国西部偏远地区来到台州打工。在美好的年龄,他遇到了自己另外一半——王乙(化名)。他们的感情熬过了不停争吵,熬过了“七年之痒”,也经熬过了不断催婚,终于组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“新家”。可以想象要不是突忽其来的“横祸”,他们仍然可以过着美好而又幸福的小日子。 即便刚经历过报案后的沮丧 但提起她 李甲眼神里透露着幸福的光 “想要有个家,一个不怕风吹雨打却始终能给我带来温暖的地方。即使是二手的老房子,做婚房还是想简单再装修一下。刚付完首付,装修就只能靠贷款了。” “以前听说过小米金融贷,我就去网上搜索,却没想到下载的是个假APP,名字、图标都跟真的一模一样。”李甲眼里含着泪,这几年打工为了拼命赚钱,他比同龄人看起来苍老许多,“客服先是说我绑定的银行卡号填写错误,需要交5万元的改卡费,之后又说贷款提现超时,账户被冻结,让我再交5万的解冻费。” “我俩都是普通家庭,手头这些钱主要是我们在外打工攒下来的。” “房子先不装了,我们只能凑合住。被骗的钱就当给骗子交学费了。以后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,希望你们反诈民警能多发一些预警防范的信息给我们这些打工人,让我们的血汗钱少一点被骗。” 期待通过网络贷款寻求资金周转的人,大多都有较为迫切的资金需求,而这一点就是骗子可以下手的心理漏洞。他们向你一再强调所谓的“仅需这一步就可得到贷款”、“你支付的保证金会与贷款金额一并返还”等要求,就是强化你资金需求的经典套话。 “以借还贷”、“以贷还贷”是常见信贷理财类诈骗中受害人的状态,不仅被掏空了多年积蓄,甚至还背负上了计划外的额外债务。 被骗的人傻吗?就算读过再多反诈推文,看过再多反诈视频,在漫长冷夜里等久了,也很难抗拒眼前的这一团篝火。 骗子可恨吗?假装雪中送炭,却来了一把釜底抽薪,在其环环相扣的话术本中,让你忘记了最初只是想来贷个小小的款而已。 手法解析骗子以在网络上建立虚假网站,以低门槛发放贷款的名义,诱使你下载一些看起来听上去都似曾相识的软件,就像故事里所谓的“小米金融贷”一样。这些软件的名字和图标都和正规软件一模一样,但只要下载了软件开始注册,从被获取相关个人信息起,就开始一步步陷入了骗子的圈套,所谓的软件“客服”会以收取保险费、保证金、激活费、手续费、解冻费等为由,要你缴纳一笔又一笔费用,否则不能放款,但最后一分钱也不会给你。到你惊觉上当时,早已泥足深陷。而骗子只会毫不犹豫地把你拉黑,继续物色下一个受害人。 |
打印 关闭 |